41 岁媒体人吴玉燕因严重流感离世,被确诊为严重甲流合并乙流,甲流合并乙流会致命吗?患流感要重视什么?
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
- 14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楞严 - 10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唉,这就是殖人吹的日本的医疗水平吗?怎么连个。。。什么?这是死在印度的?
那你报道这个事情干嘛,一个屁民死就死了,屁民而已,谁关心啊,日本死的那可是带明星,如果是带明星在印度肯定死不了,屁民在印度能和带明星比吗?
编辑于 2025-02-17 12:2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境外势力 - 370 个点赞 👍
掌握媒体喉舌就是好,说占用公共资源就占用了。
新周刊,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和主办。
行了行了,知道了。
南方系嘛,一贯操作了。自己人的人血馒头从来也是照吃不误。
防流感而已,本防疫钉子户新冠都防住了(未阳过),怕个毛线。
查看全文>>
山行 - 194 个点赞 👍
只想说一句我前两年说到不想说的话,疫情之前是没有这么多年轻名人以如此密集的频率在一个冬天大量离世的。
这个东西,被飞们攻击的封控做不到,被飞们各种造谣的全民疫苗接种也做不到,只有一样东西能做到。
然而这样东西,它们说它是【益生菌】,甚至捏造数据说它感染后可以提高寿命预期。
查看全文>>
天下布武孙传庭 - 15 个点赞 👍
前有大S后有吴玉燕,都是年纪轻轻,都死于流感,其实流感是可防可治的感染性疾病,关键在早期识别及干预。希望引起全社会重视。
查看全文>>
东北虎 - 13 个点赞 👍
牙医shake it,今年是回旋镖的老巢吗?
查看全文>>
韩亦忱 - 12 个点赞 👍
喜欢早早乘上傍晚回家的地铁?!
严重怀疑新周刊的工作作息影响到员工的免疫力,希望严查南方系的加班情况。
查看全文>>
余自在 - 10 个点赞 👍
最近甲流肆虐。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全国多地疾控紧急提醒,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范呼吸道、肠道传染病。
什么是甲流?得了甲流会有哪些症状?家中出现流感患者怎么办?
一、究竟什么是甲流?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二、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1、普通感冒
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5-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
2、甲流
与普通感冒相比,甲流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
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三、甲流的死亡率究竟多高?
甲型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率通常被报道在0.01%至0.05%之间。
这一数据表明,尽管甲型流感可以引起大规模感染,其致死率相对较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疫情状况下,死亡率可能有所变化。比方说,在特定的流行季节,由于病毒的变异、人群免疫水平、医疗资源的应对能力等因素,实际死亡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特定群体如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面对甲型流感时风险更高,这部分人群发生重症乃至死亡的比例较大。因此,虽然甲型流感的总体死亡率不高,对于特定的易感人群,它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威胁,疫苗接种和及时医疗干预仍然重要。
正常来说,吴女士年纪并不算大,才41岁,
可我们看看作为二胎职场妈妈,吴女士工作量大并且长期超负荷工作,同时多少有点完美倾向,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锱铢必较,本就容易透支身心健康。
昨天看到一个统计数据:80后死亡率已经达到5.2%,让人震惊。
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女性是吃苦耐劳独立女性的典范,社会普遍对这个群体的女性要求是:工作上要做外表精致的女强人,家庭中是经济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得控制住经济命脉,对外还要斗的过小三打的活过流氓,教育好孩子处理好公婆关系,几手抓几手都要硬。
尽管有几分调侃,却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种高强度高标准的要求,让大多数80后女性失去了女性本该有的温婉柔美的女性气质,也是制度化的产物。
查看全文>>
青城 - 10 个点赞 👍
新周刊吗?抵制口罩第一媒体。
在流感严重的时候,出门戴口罩能够避免一大半的感染可能。
查看全文>>
秦风 - 10 个点赞 👍
病死率,流感比新冠低一个数量级。
传播效率,流感比新冠低一个数量级。
后遗症概率,流感比新冠低一个数量级。
流感有特效药,新冠没有。
但新冠是小感冒。
你们这群新闻工作者,这么宣传流感的危害,是在破坏大好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局面吗?
查看全文>>
WL369 - 9 个点赞 👍
这才刚开始,就跟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会很容易因为呼吸道疾病离世一样,慢慢会成为生活常识的。
划一刀皮外伤是小事,一两个星期就愈合了,但每两三个月就去划一刀,经年累月地划,你以为身体就不会发生变化吗?
查看全文>>
王芷汵 - 7 个点赞 👍
2024年1月27日,《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社长)、总编辑孙波来淮参加淮安掼蛋联合会2023年会盛典,为掼蛋颁发202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游戏”唯一奖。
查看全文>>
大禹 - 7 个点赞 👍
病毒性肺炎会致命,特别是身体基础情况差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媒体会反复报道某个人的死亡,好像他们的死亡让这个流感病毒显得很特别一样。
今年的冬季甲流,默默无声的死了不少人,大多数是基础病很多的高龄老人,也有一些年轻人,老年人死亡可以说是生命的自然进程,在医院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个非常年轻的病毒性肺炎患者,肺炎极速进展,然后呼吸窘迫,多器官衰竭死亡,最小的我记得才21岁,真的非常痛心。
病毒性肺炎,病毒性感冒,都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这两点对于机体对抗病毒非常重要,然后平时多关心一下父母以及自己的心肺功能。硬要说重视什么,高热不退,呼吸喘闷得及时送到大一点的医院,其他的也就对症治疗,玛巴洛沙韦➕补充营养➕休息,足够了,不要被媒体传播了焦虑。
查看全文>>
柏舟 - 3 个点赞 👍
这下真福报来了
查看全文>>
可不敢不68赎罪 - 3 个点赞 👍
都怪防疫爱好者们让病毒爱好者们喝益生菌喝少了。
查看全文>>
弑神 - 2 个点赞 👍
看起来大s在大陆也一样会死
查看全文>>
Duorua - 2 个点赞 👍
南方系哈哈哈
新冠都放开了,甲流乙流算啥呀?
查看全文>>
无话可说 - 2 个点赞 👍
结合大S死于流感,一大堆人跳出来阴谋论说是吸毒造成的。
只能感慨,流感也是可怕的。世界上没有对流感百毒不侵的地方。也没有谁是跳出六界之外的单独存在。大家都是人,没有生殖隔离,也没有独特的超人体质。世界上没有100%保证流感不死人的国家。
非常奇怪,大S死霸占一周热搜的时候,这些人怎么不跳出来质疑铺天盖地的舆论呢?
查看全文>>
天南地北想说就说 - 2 个点赞 👍
我特别喜欢这类新闻。
在这里可以静静的看一个个装模作样掩耳盗铃胡说八道的样子。
查看全文>>
张华宇 - 2 个点赞 👍
最近,从新闻报道到得知,一位媒体职场中坚,41岁的职场箐英,因病离世。
民众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和自责!职场人在奋斗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职场中坚群体在事业黄金期遭遇健康危机,表面看是外在压力所致,实则与个体认知模式和行为选择存在深层关联。以下从自我管理维度对三大原因进行解构:
一、自我苛责型人格的隐性代价
将工作表现等同于自我价值,某互联网大厂调研显示,72%的35岁+员工存在"请假羞耻",即使高烧38.5℃仍坚持远程办公
长期用咖啡因/止痛药压制头痛、失眠等预警信号,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职场猝死案例中87%曾忽视体检异常指标
通过加班弥补生育造成的职业停滞焦虑,某母婴社区调查发现,产后6个月内复工女性中63%主动申请超负荷项目
完美主义驱动→肾上腺素依赖→疲劳阈值提高→健康感知能力退化→代偿行为强化,形成"自我剥削"的增强回路。
二、健康认知的致命盲区
将退烧药降温等同于治愈,某医药平台数据显示,职场人群流感季抗生素滥用率高达58%
误将短期耐受视为身体强健,金融行业调研表明,自认"铁人体质"的中层管理者心肌炎发病率是普通职员3.2倍
优先处理眼前工作而非长期健康,体检异常随访完成率在30-45岁群体中仅39%
当身体发出"黄牌警告"时,68%的受访者选择用"等项目结束就休息"进行自我说服,实质是用心理安慰替代实质行动的认知防御机制。
三、疾病管理的能力塌方
1. 免疫负债偿还
长期睡眠剥夺导致CD4+T细胞活性下降40%。
某临床研究显示,连续熬夜3天使甲流抗体产生延迟5-7天。
2. 恢复认知谬误
误将"退烧即康复",实际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在体温正常后2周。
某康复中心数据显示,带病工作者后续3个月请假频率增加240%。
3. 资源错配困境
职场精英在健康管理上投入时间仅为健身网红的1/5,却期望获得同等抗压能力。
根据以上情况,专家给出了的几点建议:1,破除"带病工作=专业"的思维钢印,建立"健康负债"概念(每透支1小时需2小时修复)
使用健康记账APP量化睡眠赤字、压力值等隐性损耗
2,设定身体预警红线,建立疾病恢复机制。
3,将每日1%时间(14.4分钟)转化为健康投资(微运动/冥想/营养管理)。
当职场人将自我价值过度绑定于工作成就时,实际上正在摧毁承载这种价值的生理载体。健康管理不是对事业的妥协,而是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个体觉醒需要从理解"身体不是永动机,而是需要定期升级维护的生物服务器"开始。
查看全文>>
星际探索 - 2 个点赞 👍
真是活久见,后疫情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先说说甲乙流合并感染的概率有多大?
这个真的可以有,但是很罕见:按说甲流和乙流病毒属于不同分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乙型相对稳定),理论上是可以同时感染。网上搜一下国内外研究及临床案例中确实存在合并感染的报告,但概率较低。根据部分研究,合并感染率约为 0.3%~2%,具体因地区和年份而异。
成因主要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如冬季),不同流感病毒可能同时流行,增加合并感染风险。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或未接种疫苗者风险更高。
再来看看能否治疗?
甲流和乙流均可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治疗,早期用药(48小时内)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重症患者需针对并发症处理,如肺炎需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时)、呼吸支持(如机械通气)等。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合并感染需调整抗病毒方案,但可能因双重病毒载量加重病情,需更密切监测。
致死的根本原因:
通常并非病毒本身,而是由其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如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身性损害如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免疫过度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组织损伤)
。
高危因素:
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病)延误治疗或抗病毒药物耐药。未接种疫苗导致免疫防御不足。
最后说说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年度流感疫苗可同时覆盖甲流和乙流毒株,降低感染及重症风险。
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高危人群保护:易感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
查看全文>>
叶子 - 2 个点赞 👍
怎么还来上通稿了?
查看全文>>
月寒入魄剑刃穿魂 - 2 个点赞 👍
流感的致命性不能忽视。
早在2400年前,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就描述过人类流感的症状。
但由于流感的症状与白喉、肺炎、伤寒、登革热以及斑疹伤寒等其他一些流行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 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将这些流行性疾病鉴别开来。
因此,19世纪以前关于流感的记录都不够确切和详尽。
1889年俄国大流感导致100万人死亡
直到1889年5月。发生于俄国的流感迅速向欧洲、北美、亚洲等地蔓延, 一年内席卷全球, 造成大约100万人死亡。导致此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可能是H2N2。这是人类最早有详细记录的流感大流行。
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4000万-5000万人死亡
20世纪初 (1918~1919年) 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则堪称人类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 也被称之为“历史上最大的医学大屠杀”——当时世界人口约为16亿, 全球约1/3的人被感染, 患病人数高达5亿,死亡人数约有4000万~5000万,全球死亡率约为3%。
其流感病毒亚型为H1N1, 首发于美国东部, 1918年4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 以后迅速蔓延, 波及全球甚至蔓延到了北极和太平洋岛屿的偏远地区, 由于西班牙未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导致发病和死亡人数众多, 甚至连国王也感染,因此此次流感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据估计, 这次大流行中约有5000万人死亡, 这一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 而且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
有了这次流感大流行的惨痛教训之后, 各国政府开始对流感予以重视, 采取严格的公共卫生隔离措施, 以至于其后三四十年的时间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流行性流感。
受当时科学技术所限,无法有效分离出病原体,但Morens等对58例1918年流感死亡病例尸检进行重新鉴定,并回顾8398例尸检报告,证实绝大多数死亡病例合并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感染最为常见。
20世纪50年代始于贵州的H2N2亚洲流感最终造成全球200万人死亡
1957~1958年始于我国贵州的亚洲流感, 其病毒亚型为H2N2病毒株, 该毒株由禽H2N2亚型毒株和当时流行的人H1N1亚型毒株经基因重组而成, 其中有3个基因源于野鸭H2N2毒株, 其余5个基因源于其时流行的人H1N1毒株。
由于人类对这种新的病毒株没有任何免疫力, 因此该病毒在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 最终造成全球200万人死亡。
20世纪60年代始于香港的H3N2流感最终造成全球100万人死亡
十年后起源于香港的流感 (1968~1969) ,感染病毒为新型的H3N2亚型毒株, 该毒株由禽H3Nx亚型毒株和当时流行的人H2N2亚型毒株经基因重组而成, 也迅速波及全球, 最终造成大约100万人死亡。在新型变异病毒株的威胁下, 人类再次失去了抵抗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于俄罗斯的20世纪第4次流感大流行, 由于病毒株与50年代流行毒株相似, 成年人多已产生免疫力, 累及人群主要是青少年, 但没引起全球性大流行。
65岁以上人群流感相关超额死亡率最高
桂林市疾控中心曾收集桂北地区2019—2021年的死因监测和流感病原学检测数据,发现全死因年均流感相关超额死亡率为17.47/10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年均超额死亡率为16.50/10万。
流感相关超额死亡主要发生在≥65岁老年人组中,该年龄组全死因年均流感超额死亡率为150.47/10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年均超额死亡率为121.09/10万。
而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的研究, 2016—2019年浙江省流感超额死亡率为18.67 (95%CI:15.32~21.97)/10万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超额死亡率分别为9.32 (95%CI:7.65~10.98)/10万、 5.68(95%CI:4.24~7.11)/10万和3.66 (95%CI:2.13~5.18)/10万。
≥65岁人群流感超额死亡率最高,为142.91 (95%CI:115.99~169.55)/10万。
中医治疗流感疗效明显
流感属中医疫病范畴, 又称为“时行感冒”、“重伤风”, 为机体正气亏虚, 外感疫毒之邪夹时令之气乘虚而入、中伤虚体所致。
中医称疫毒之邪为“疫气”、“疫戾”、“疠气”、“戾气”, 是具有强传染性, 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即指流感的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 将流感的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分为轻症和危重症。
1、轻症:
(1)风热犯卫证:以疏风清热为法,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等;
(2)风寒束表证:以辛温解表为法,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颗粒、散寒解热口服液;
(3)热毒袭肺证:以清肺解毒为法,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危重症
(1)热毒壅肺证:以清热泻肺, 解毒散瘀为法;
(2)正虚邪陷证:以扶正固脱为法, 基本方药:偏于气虚阳脱者, 选用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等;偏于气虚阴脱者, 可选用红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黄、炙甘草等。
查看全文>>
道法自然 - 1 个点赞 👍
你看,一个普普通通的媒体人,只要掌握了新闻渠道,都能登上头条。普通人呢?
查看全文>>
达拉崩吧 - 1 个点赞 👍
经过多次磨炼,我的甲流只用了两天半就不发烧了,而且没别的感冒症状,除了胃口不好持续了一个星期,我估计我的免疫系统已经更上一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度
胃口恢复后,我吃了很多牛肉
查看全文>>
牛头 - 1 个点赞 👍
很多人对标大s,看一下不同
她是住院10天后确诊合并,3天重症监护后去世,而大s之前是旅游游玩,而吴玉燕是高强度工作,找不到什么共同点可以解释日本医疗的先进
查看全文>>
初夏 - 1 个点赞 👍
我之前是支原体合并甲流。。。
然后肺炎了
查看全文>>
不重要 - 1 个点赞 👍
会的。
甲流与乙流在黄金72小时内必须处置,治疗,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没有吃药,会引发心肌炎,其它脏器的病变,要重视早期治疗,一旦发现高烧不退,就提示疾病严重,需要到医院坐治疗,切不可耽误黄金治疗时间,造成遗憾。
查看全文>>
静水流深 - 1 个点赞 👍
最近,41岁的媒体人吴玉燕因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离世,这件事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和惋惜。
那么,甲流合并乙流到底有多可怕?患流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甲流和乙流都是流感病毒的“亲戚”,但它们属于不同的亚型。正常情况下,流感大多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一周左右就能自愈。但当甲流和乙流“组团”来袭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据专家介绍,甲流合并乙流的感染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病毒载量可能是单一感染的3倍,重症率也会显著提高。这种“双重感染”会让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甚至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衰竭。
那么,甲流合并乙流会致命吗?答案是:有可能。不过,这种致命风险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健康状况。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但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吴玉燕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作为产后不足半年的二胎妈妈,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免疫力较低,属于流感的高危人群。
所以,患流感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首先,千万别把流感当普通感冒。流感的症状通常更严重,比如高烧、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硬扛,及时就医才是正道。
其次,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小细节,可能就能帮你躲过一场大病。
另外,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每年流感疫苗的成分都会根据流行毒株进行调整,所以建议大家每年都要接种。尤其是那些免疫力较弱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做好防护。
最后,我想说,健康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吴玉燕的离世让我们再次意识到,生命是脆弱的,我们不能总是透支自己的健康。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流感,做好防护,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者想分享自己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查看全文>>
梦熙 - 1 个点赞 👍
新冠疫情刚放开,我和家人先后中招,利用中医药很快治好了,一段时间内,身体极度虚弱,身上经常出汗,没有力气。
又过了不长时间,乙流开始盛行,发烧、全身疼,利用刺血和服用中药,差不多一个星期才好,好了以后没有太多感觉。
不管是新冠还是甲流乙流,最大的危害是持续高烧引起白肺或肺炎,而中医的刺血方法:大椎耳尖39度以下,超过39,再加十个指尖刺血,也可以大椎穴揪痧,及时退烧,就可以极大地避免引起肺部感染。
查看全文>>
南燕游侠